领奖台的高度只有三十厘米,但通往它的道路往往需要运动员用整个运动生涯去攀登。2025年巴黎羽毛球世锦赛上,石宇奇和陈雨菲用三场惊心动魄的逆转,向我们展示了这条路上的荆棘与光芒。
男单八强赛,石宇奇在决胜局5比11落后的绝境中完成逆转。当所有人以为这已是极限时,他在31日凌晨的半决赛给出了更震撼的答案——面对加拿大黑马球员赖浩俊牛皮糖般的纠缠,首局溃败,次局被逼至18比20的悬崖边。球馆内的空气几乎凝固,但面对连续两个对手的赛点,石宇奇用近乎机械般的冷静一一化解,22比20扳回一城,并在决胜局实现大逆转。当最后一球落地,他撑着膝盖久久没有起身。收拍时微微颤抖的手,混合采访区接过志愿者面包狼吞虎咽的瞬间——这些画面比任何奖牌都更真实地诉说着胜利的代价。
“他确实很难打啊。”当教练乔斌试图用“不要把他想成难打的选手”来减压时,石宇奇的坦诚反倒显出一种面对困难时的冷静。这种冷静,来自于他这些年“如鸡蛋般不断砸碎再黏合”的经历。2019年脚踝韧带撕裂后,他一度连正常行走都困难,却硬是把自己重新练回世界之巅。
30日晚的女单赛场也已让我们震撼了一次。陈雨菲半决赛对阵世界第一的安洗莹时,第二局一次救球中不慎崴脚。剧痛让她瞬间倒地,医护人员紧急入场。所有人都以为退赛已成定局,她却绑紧鞋带重新站起。减少跳跃,增加控制,她用精确到毫米的落点调动对手,甚至崴脚后的得分比之前更加高效。当最后一个球落在界内,她终于允许自己倒下,在搀扶中离开赛场。
“再黑暗我也要去寻找自己的光。”这是陈雨菲在东京奥运夺冠后经历低谷时的内心独白。当大多数人认为奥运金牌是运动员的终极终点时,她选择继续前行:“奥运冠军并不是我的终点,我不算老将,我还有值得去拼的目标!”于是我们看到了尤伯杯上带伤逆转的“铁血一单”,看到了世锦赛崴脚后依然冷静掌控比赛的斗士。她用“不太靠谱”调侃自己的脚踝,以“崴脚大王”自我解嘲——这种举重若轻的幽默,恰恰是顶级运动员才有的豁达。
纵观石宇奇与陈雨菲的征程,我们会发现:比冠军更重要的,是运动员在认清体育的残酷本质后依然选择热爱的那份纯粹。这些顶级运动员最可贵的不在于他们能赢多少场比赛,而在于他们如何面对失败、伤病与低谷。石宇奇一次次从伤病中归来,陈雨菲在巅峰期主动进行技战术重构,这些选择背后是对羽毛球最本质的热爱。
领奖台会褪色,奖牌会氧化,但一个运动员在关键时刻的选择会长久地留在人们记忆中。石宇奇瘫坐场边时的喘息,陈雨菲崴脚后依然坚定的眼神——这些瞬间之所以动人,不是因为它们带来了胜利,而是因为它们展现了人类在面对极限挑战时所能迸发出的精神力量。
当石宇奇时隔7年闯入世锦赛决赛,当陈雨菲带着绷带再次站上决赛场地,他们已经赢了最重要的比赛——与自己局限性的较量。这或许就是体育最深的魅力:它最终不是关于战胜别人,而是关于如何超越昨天的自己,那些在困境中淬炼出来的光芒更为动人。
文 | 记者 苏荇
图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