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李白》改编引争议 人民日报发声
人民日报| 2025-06-17 09:06

原标题:从一首改编歌曲引发的争议说起(锐见)

这些日子,一档音乐综艺节目中,年轻歌手对流行歌曲《李白》的改编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改编版强化了电子国风的特色,歌词中加入“游戏梗”念白“我本是辅助,今晚来打野”,“如何呢,又能怎”的反问,一声尖过一声。

对此,有人认为“魔性”恣肆,充满了“玩音乐”的自在感,也有人认为太过另类、不知所云,听得尴尬;有人认为这种音乐语言背后的洒脱态度,让年轻人有共鸣,也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一种“态度消费主义”,迎合大众情绪,空洞低俗。很多人并不能理解,为什么一首改编歌曲会引来如此多的争议?

曾经,人们对音乐的评价往往仅聚焦于音乐性,例如一首歌是否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年轻人的音乐审美逐渐从“听音乐”变成了“听自己”——他们不再仅仅追求旋律的悦耳或技术的精湛,而是渴望找到音乐与自身的关联性。人们从一首歌曲中可以听出来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年龄、阅历和生活处境。这样一来,音乐作品在艺术审美之外,也成为一种情感的调色盘。

正如在评价《李白》这首歌曲的翻唱时,可以谈论音乐的艺术性、流行音乐的创新,也可以谈自己的生活感触、青年人的情绪价值,还可以谈论李白这一传统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综艺节目对热点的追逐……艺术早已不再是单向度的欣赏,而成为情绪、态度、情感的载体。文艺作品和社会生活、大众心理之间的互动关系日益复杂,其价值实现也越发成为创作者、观看者与平台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互联网时代,当不同代际、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文化诉求的用户涌入“数字广场”,难免会出现情感的“错位”和“交锋”,在文艺领域的直接表现就是审美评价的碰撞。面对观点的差别,我们不必急于否定,而应看到其背后的诉求;面对审美的差异,我们也无需强行统一,而应在对话中寻求共生。

特别是随着短视频、直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等的普及,年轻人无需专业训练即可进行创作,以弹幕、二创为代表,文艺接受形式的多元化也加剧着审美评价的碰撞。在“人人皆可文艺”的新大众文艺生态中,当代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更加习惯于“生活就是文艺,文艺就是生活”,习惯于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中表达自我、释放自我,他们寄托于文艺中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精神诉求就更需要正视与回应。

当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青年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建立的过程中,他们的表达也正在经历从“解构”到“重构”的转变。一些看似难以理解的表达方式,本质上是年轻人在寻找自我定位过程中的探索。因此,对年轻人的文化表达既要给予包容空间,也要积极引导,让青年文化和网络文化在保持活力的同时,能够实现精神的升华和价值的沉淀。只有将“爽一下”的表层快感,转化为“立得住”的持久价值,青年表达才能真正完成从情感抒发到自我建构的成长。

(作者:董晨宇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精彩推荐
张健工商资本下乡不能偏离 改善社会资本进入的基础环境
05-19
复制一批特斯拉项目 让“特斯拉速度”成为“上海速度”常态
05-18
猪肉价格真的降了 下半年逐步达到正常的水准是有可能的
05-11
大众公布在华销量 推进产品攻势 提供多样化、年轻化的选择
04-20
高江涛掌权斯威汽车 推出“预售抢购模式”及“两级火箭渠道模式”
04-20
美国消费数据创历史最糟纪录 未来股市可能会大幅下跌
04-17
热点推荐
五六天后:科学减脂 专业营养师团队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06-08
谜茵焕肤精华:开启非入侵式医美级护肤体验
06-08
草本与咖啡的结合——品晟咖啡强势登场
06-08
艾德证券港股打新京东|大有机会博10%的收益,来不来?
06-08
福鼎白牡丹对女人的具体好处有哪些?
06-08
TMALL@HOME 天猫家居生活展亮相上海K11,用脑洞致敬生活!
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