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是广州城市建设发展史的重要篇章。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一批珍贵的抗战史迹,至今在广州这座英雄城市留存;与抗日战争有关的故事,持续在广州这座英雄城市流传。
史迹和故事,能够在战争胜利80年后的今天依然留存和流传,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广州市民的精心维护、细心挖掘、创新传播。
过去一个月,羊城晚报推出“活力英雄城”系列融报道。民生新闻部记者深入广州基层,记录广州对抗战史迹的保护,对抗战故事的创新传播等工作。通过“活力英雄城”系列融报道,史迹保护和故事传播做法,得到记录与展示。
抗战尚未结束,广州已开始重视对史迹的留存与保护
抗战史迹留存至今,离不来抗战故事发生时已开始的保护与挖掘。在“活力英雄城”系列融报道采访期间,羊城晚报记者发现,在抗战尚未结束时,广州已重视对史迹的留存与保护工作。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官兵籍贯以广东为主的十九路军,英勇抗击日寇长达33天。“淞沪抗战结束后,广东举办追悼大会,开展善后工作。”十九路军陵园讲解员温海汕介绍,主要由华侨捐资兴建的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1933年在广州落成。
“1938年10月20日,侵华日军进犯增城。在正果白面石村,中国守军毫不怯敌勇敢阻击日军进攻。”白面石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委员王李营介绍,战事结束后,白面石村爱国人士王雁门不忍目睹抗日烈士暴骨山野,率村民王泽民等人捐资献力,建烈士墓地和烈士纪念堂。上述举动,为白面石村留存下抗战记忆。
十九路军坟园和白面石村烈士墓及纪念堂,是广州在抗战期间已重视史迹的留存与保护的案例。众多在抗战期间已开始建设维护的纪念设施,不仅为抗战烈士提供了安息之地,也为后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创造条件。
城市建设发展,抗战史迹维护保养工作不停步
抗战胜利至今,保护抗战史迹、收集并挖掘和抗战有关线索等工作,与广州城市建设和发展同步推进。
“1953年,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建立。”农讲所纪念馆讲解员余碧仪介绍。建馆以来,农讲所纪念馆持续收集整理农讲所教员和学员的关联文物,不少教员学员曾参与抗日战争;一些和抗战有关的文物,通过主动收集、社会捐赠、兄弟场馆转交等方式交由农讲所纪念馆保存。不少和抗战有关的文物,如今保存在农讲所纪念馆中。
“1981年,广州成立管理机构对坟园进行管理。1991年起,广州分三期对坟园进行整治修复,并将‘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更名为‘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温海汕介绍,通过持续不断的维护及精心管理,十九路军陵园的文物保护、历史故事呈现等工作持续得到提升。
“1984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在广州成立。1996年,广州市根据国家文物局‘原方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对黄埔军校校本部进行重建。”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讲解员郭斯仪介绍,黄埔军校校本部曾在1938年毁于日军轰炸。通过设纪念馆及重建校本部,黄埔军校的浓厚历史得以在广州重现并延续。
“一个公园,汇聚抗战史迹。”白云区江高文化体育公园讲解员郑海燕介绍,抗日战争期间,江高曾发生爱国乡民阻击日军北犯的“江高之役”。江高文化体育公园所处的河心洲,是昔日的战场。1995年,参与“江高之役”爱国乡民伍观淇手书的“城北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被安置在公园;白云区多个部门当年还在公园设置了“禺北民众抗日纪念亭”;连同当年敌我激烈争夺、如今保存完好的粤汉铁路流溪河大桥,让公园成为江高镇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进入和平年代,有关部门持续对白面石村的抗战史迹进行发掘、保护与展示。”增城区正果镇党委副书记、二级调研员姚丽冰介绍,1998年春,当时的增城市,对白面石村的百人烈士墓及烈士纪念堂进行重修。2005年,同样与抗日战争关联的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建筑物,也得到再次重建。
“2005年起,我们在番禺博物馆中,开设冼星海纪念馆。”番禺博物馆馆长钟石林介绍,设馆至今,番禺博物馆持续开展冼星海的手稿真迹、实物真品等复制工作;社会各界人士,也向博物馆慷慨捐赠了冼星海的相关物品、艺术品等实物。让“星海记忆”,在番禺得到留存。
“2016年起,吕田镇利用客家围屋“光裕第” 收集安置革命遗物,改造为展馆对外开放。”从化区吕田镇莲麻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卢为俊介绍,这一做法,让粤北会战、东江纵队等从化抗战故事,在革命老区吕田有了一个对外展示的场所。
创新做法,让抗战故事得到更广泛传播
除了对文物的保护养护,广州还用创新的做法,让抗战故事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我们既欢迎公众入园了解历史故事,也用创新的方式将历史故事传播出园。”十九路军陵园管理中心主任叶佳介绍,近年来广州持续举办“英雄花开英雄城”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不少公众在活动期间,通过陵园内的红色大篷车、红棉舞台、红棉学堂等设施了解历史故事。陵园管理中心还将各类展览、精品思政课等,送至学校、机关、企业、军营和社区,打造“家门口的红色学堂”。
“重建后的黄埔军校校本部,既有‘外观’,也有‘内涵’。”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事务管理部部长梁莹表示,复建后的校本部,在一楼设置展馆,收集并展示参与抗战的黄埔校友的关联文物。在“壮哉!黄埔!——黄埔烈士抗战家书选”展区,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左权、赵一曼、彭士量、蔡炳炎、戴安澜等抗战烈士的家书,还能通过互动装置,听到烈士后人朗诵家书的声音。
“我们致力于保护和展示这些珍贵的历史见证。”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文史资料部馆员徐楠介绍,中山纪念堂在抗战期间既遭日军轰炸,也在1945年9月16日见证了广东地区日军签字投降仪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山纪念堂一方面通过设置“历史见证”参观通道,方便市民近距离参观纪念堂主体建筑东北角留下的日军轰炸弹痕遗迹,同时还推出了AR眼镜观看日军签字投降仪式服务。让公众可以“身临其境”感受中山纪念堂独有的抗战胜利荣光。
各方建言献策,望广州进一步提升抗战史迹保护及故事传播工作
羊城晚报“活力英雄城”系列融媒体报道,引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在肯定广州对抗战史迹保护及故事传播工作的同时,他们纷纷希望广州未来进一步提升抗战史迹保护及故事传播的有关工作。
“通过‘活力英雄城’系列融媒体报道,羊城晚报深度报道了抗战历史细节、讲述英雄事迹、介绍文物保护和修建历史。这些做法,帮助公众铭记先烈牺牲历史,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种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民族凝聚力的巩固。”广州民革孙中山研究学会副会长、海珠区人大代表罗林虎表示,在‘活力英雄城’系列报道中,他看到了青少年朋友到访广州各类抗战史迹地,通过互动装置了解历史故事,反映出广州正推动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每期‘活力英雄城’报道,均配有文图视频等报道方式,让读者沉浸式体验所报道的点位。一些昔日较少被报道的场馆点位,如与东江纵队关联的从化吕田黄沙坑革命旧址被报道,填补了全国性叙事中的地方空白。
“广州将抗战历史文物保护好,用创新方式讲述抗战故事,这些做法对提升广州的城市活力具有多重积极意义。”罗林虎表示,今年5月,他曾出席了中山纪念堂召开的“AR还原日军投降场景”专家论证会。从“活力英雄城”系列报道当中,他看到了中山纪念堂采纳建议,用AR技术让公众看到日军签字投降历史场景的创新做法。每年3月,广州持续举办“英雄花开英雄城”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通过整合广州抗战革命遗存等红色文化资源,构建区域协同保护机制。这些做法,有助于强化公众对广州城市文化的认同,提升市民间的精神凝聚力,提高广州的国际影响力。报道所涉及的点位不仅是抗战史迹地,同时也是红色旅游区,这些地方被媒体报道,能够推动广州的文商旅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抗战史迹的保护、抗战故事的传承,一直是广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广州市政协委员徐科飞表示,每年“两会”,不少议案、提案、建议等,都有涉及抗战史迹的保护、抗战故事的传承。从“活力英雄城”系列报道当中,徐科飞看到了增城白面石村、从化吕田黄沙坑等史迹被报道,使得往日议案、提案、建议中常被提及的“隐蔽史迹难进入公众视野、宣传不足”等问题得到了解决。多个抗战史迹地不仅简单用文图文物展示历史故事,还用全息影像、语音互动等创新形式对外传播历史故事。这些细节皆反映了广州在文旅融合工作当中的活力之处。从过往的媒体报道看,一些报道还促成了文物修复、遗址整合等良好结果,可见媒体开展抗战记忆类型的报道,能够加深相关史迹的保护,让抗战故事传播得更远。
“文物遗址‘活起来’,能够提升城市活力。”徐科飞表示,“活力英雄城”当中所报道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战、“江高之役”阻击日军等,这些故事能够为广州市民提供深层精神动能。“英雄花开英雄城”系列活动的持续举办,各文物场馆利用科技手段创新展示历史故事等做法,能够让文物及场馆不仅仅只是“保护对象”,而是活生生与用户交流互动的产品。不少抗战史迹,还同时是两岸人民对于抗日战争的共同记忆。广州把抗战文物保护好,用创新方式讲述抗战故事,还能为两岸人民构筑共同的精神纽带。
广州如何继续做好抗战史迹的保护及抗战故事的传承传播工作?接受采访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给出了意见建议。
“广州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要让抗战文物和故事在未来持续焕发活力。”罗林虎建议,广州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历史故事以更加创新的方式对外传播。通过“活力英雄城”系列报道,罗林虎表示十九路军陵园、黄埔军校、中山纪念堂等地已将现代科技融入文旅展示中。他建议广州可以集合全市之力,打造"广州抗战记忆"数字平台,市民游客可通过该平台进一步了解广州的抗战历史和故事。在8月30日,香港举办了抗战主题无人机汇演,罗林虎认为广州具有条件的抗战景点景区,也可以举办类似的无人机汇演。结合现有的抗战史迹景点景区,广州可以开发“抗战历史游览线路”,每年抗战纪念氛围浓厚时加以推广,利于培育文旅市场。利用好粤港澳大湾区交流平台,广州应多策划“广州—香港—澳门”联合举办的抗战文物联展,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历史认同;在抗战主题展览中做好外文翻译,完善多语种智能导览系统,向国际游客讲好广州抗战故事。深入广州社区,开展"口述历史"采集、 "小小讲解员"培养计划等工作,让青少年成为文化传承的"活载体"。
“下一个10年乃至更长的岁月,抗战史迹和抗战故事应继续成为广州城市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徐科飞表示,80年的风雨,不少抗战史迹难免出现老化。他建议广州应建立“抗战史迹电子档案库”,将各类抗战史迹电子化,留住记忆;并明确各类型的抗战史迹的保护单位,让这些史迹尽可能完好保存。结合日常的调研履职,徐科飞表示广州仍有一些抗战史迹没有得到好的开发和管理,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上述史迹地的开发管理工作。广州每年坚持举办“英雄花开英雄城”系列活动,徐科飞认为该活动应扩大规模深化内容,不仅面向广州,还应邀请香港、澳门的青少年朋友共同参与,联合广州、香港、澳门的红色史迹开展“英雄城徒步联合打卡”活动。从“活力英雄城”系列报道看,从化、增城也有抗战史迹。徐科飞建议从化应强化对粤北会战史迹的挖掘传承保护工作,设置“粤北会战陈列室”,联动生态设计小镇开发红色文创产品;增城区可借力白面石村,开发红色教育基地,打造“抗战史迹绿美廊道”。 从“活力英雄城”对番禺的报道看,徐科飞认为音乐戏剧也可以作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载体,建议番禺区加强抗战主题公共艺术、音乐剧的创作,激活年轻群体兴趣。
策划|林如敏 刘云
统筹|记者 梁怿韬
文|记者 卢佳圳 江皓轩 徐炜伦 徐振天 陈玉霞 冷霜 孙牧 梁怿韬
图|记者 梁怿韬 孙牧(除署名外)
海报设计|杜卉 何晓晨 谭颖琳
长图设计|杜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