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何宁
自2024年“薪火优秀乡村教师培养资助计划”(以下简称“薪火计划”)实施一年来,广东的乡村教育领域已悄然焕新:部分教师教学理念显著更新,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如AI引入课堂;在教学方法上也有了新的创意,结合乡村特色开发一系列校本课程,丰富了乡村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了课堂效能,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变化的背后,是“薪火计划”对乡村教师的精准赋能,也为2025年计划的启动积蓄了满满的动能。
8月30日,由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文明办、广东省教育基金会、薪火公益基金联合发起的2025年“薪火计划”发布仪式在广州举行。来自省内的100名薪火优秀乡村教师参加了启动仪式。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不仅是计划的理念,更是对乡村教育未来的期许。据悉,薪火优秀乡村教师培养资助计划由薪火公益基金捐资并协助实施,自2024年启动以来,便聚焦乡村教育的关键痛点,助力“百千万工程”教育行动落地。
按照规划,计划将以五年为周期持续推进,每年投入1000万元,精准遴选100名有情怀、有担当的乡村教师(含20名乡村校长)。通过捐资助教、三年阶梯式培养、教学实践经费支持、志愿帮扶等多元举措,帮助乡村教师打破地域局限——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牵头培养下,已有教师率先尝试将AI引入课堂,还有人结合乡村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让田埂间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
汕尾陆丰市河西街道新陆小学校长蔡贺成扎根乡村教育15年,他的故事,是无数乡村教师的缩影。他所在的新陆小学,是汕尾陆丰市河西街道最偏远的学校,100余名学生中大多是留守儿童,整个河西小教系统400多人的队伍,要撑起9所面小(街道中心小学所管辖的面上小学)和9所院校的教学重任。15年前,大学毕业的他放弃了在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农村任教。
“农村最关键的命根是学校,一旦学校撤并,村里的孩子就得背井离乡求学,村落慢慢就空了。”蔡贺成的话,道出了许多乡村教师的坚守。而此次入选的100名教师中,在乡村学校工作的平均时长达到21.48年——这意味着,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把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都献给了大山里的课堂、乡间的校园。
据了解,2025年“薪火计划”自今年3月正式发文启动后,便得到了全省乡村教师的积极响应——截至5月16日,共收到20个地市951名教师的报名。经过各地遴选推荐、省执委会专家评审、公示等严格环节,最终确定100名入选者。
接下来,计划将从政策理念、高效教学、视野拓展三个维度,采用“走出去”研学与“请进来”授课相结合的方式,为入选教师量身定制培养方案。
正如蔡贺成在领取证书后所说:“希望更多人关注乡村教育,鼓励大学生来乡村实习,也期待更多爱心团体伸出援手。”此刻,100份烫金证书已交付手中,100支“教育火种”正式集结,他们将带着薪火计划的支持,回到各自的乡村校园,让教育的光芒在田埂间、山村里持续绽放。